中医药资源库 > 省内动态> 抗战中的中医药|仁心为盾,智勇为矛!中医药人如何地下抗战?
抗战中的中医药|仁心为盾,智勇为矛!中医药人如何地下抗战?
2025-09-22发布 | 29浏览 | 上传者:平台上传 | 格式:图文

来源|中国中医药报

文|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 周欣宇 赵海滨 

b4377de8020b675030ef0a5fe8c5ea93.jpg



七七事变爆发后,战火迅速弥漫大江南北,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局。在这片被炮火撕裂的土地上,烽火连天的前线之外,还有一条看不见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的隐蔽战线。在这条战线上,中医药人凭借其职业特殊性,成为敌后隐蔽战线的重要力量,以独特的方式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洪流中。

01

草本药方:

炮火硝烟下的无声情报

中医药人群体构成的这条隐秘战线,是全民抗战宏大画卷中独具特色且不可或缺的一笔。那些看似寻常的处方上,既写着救死扶伤的草药,亦藏着保家卫国的情报。他们行走在枪林弹雨之中,用过人的智慧与勇气传递信念、守护希望,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援。

在抗日战争中,地下工作者以特殊方式传递消息,为抗战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范济春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。他不仅是坚定的地下党员,还是一名医者。1941年,他与地下党取得联系,为新四军、游击队治伤医病。1942年秋,被吸收为地下党秘密情报员。正是凭借这份行医的便利,他得以在走村串户问诊时,不动声色地搜集大量情报,再及时传递给太湖游击队,成为连接各方、传递消息的重要纽带。

以药方做掩护,传递情报除汉奸。1943年春,原中共太滆地委交通员张友根叛变投敌。因此必须尽早摸清他的行动轨迹,以便及时切断泄密渠道,防止泄露我党的秘密。范济春成功搜集信息掌握了张友根的行踪。然而,如何将情报安全传递给游击队却是个难题。看着桌上的药方,他心里突然有了想法,提笔写下一张药方:五角花10钱、日葵籽20钱、上参5钱、午杞子30钱、十姊妹50钱、时羚根10钱、张目籽20钱、坐地黄15钱、船蕨菜50钱、经地10钱、窑灰10钱、上菊20钱、嘴莲10钱,复煎3次,外用。药方中每味药的首字连起来就是张有根的行踪,即“五日上午十时,张坐船经窑上嘴”。在药方的掩护下,范济春成功将情报传递给游击队,为锄奸行动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
除此方法外,范济春还采用了其他特殊的方法来传递情报。他将中药五倍子用沸水浸泡后,蘸取汁液在白纸上书写,待汁液干透,纸上便不留丝毫痕迹;太湖游击队队员收到后,只需将纸条浸入明矾水中,隐藏的字迹便显现出来。此外,他还以药粉的颜色为线索来传递消息。内为红色粉末表示敌方暂无动向,绿色粉末则警示敌人即将行动。这些植根于本草智慧、隐蔽性极高的独特方法,使得太湖游击队能够迅捷、精准地掌握敌情动态,从而灵活部署,有效打击敌人。

02

药箱作盾:

掩护抗日的绝佳武器

抗日战争时期,日伪势力对沦陷区实施严密的军事控制与信息封锁,任何公开的抗日活动都面临致命危险。而中医药人走村串户的行医日常,却为秘密工作提供了天然掩护。这种“以医为业、暗度陈仓”的地下斗争模式,形成了敌后战场独特的抗日网络。

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军在石家庄城内遍布哨卡,盘查如织,每一次穿越封锁线都如履薄冰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针灸医生朱琏毅然决定放下手中的针灸,于1936年入党,在党的指示下在石家庄开设了“朱琏诊所”,成为党的秘密活动点。她总是身着素色长衫,肩挎药箱,以出诊为名行走在街巷之间。

朱琏的诊所看似是百姓求医问药的方寸之地,实际也是中共地下党组织隐秘的“红色枢纽”。

朱琏精心设计的特制药箱,成为穿梭于敌寇眼皮之下的“秘密信使”。箱体被巧妙分隔为双层,上层整齐码放着当归、黄芪等寻常药材,浓郁的药香既能掩人耳目,又暗合她行医的身份,遇到日军搜查,她便从容打开药箱上层,用“这是给重病号抓的救命药”为由搪塞过关。真正的玄机则藏在隐秘的下层夹层里。这个经过特殊处理、极其隐蔽的空间,成为传递希望和延续斗争火种的“保险柜”。传递党中央声音和战场动态的《晋察冀日报》、记录着同志姓名与联络方式的党员名单以及事关重大的机密文件,便安然沉睡于这方寸之地。这个看似普通的药箱,在朱琏手中既是救死扶伤的工具,更是刺破敌伪封锁的利刃。而她身着白褂的身影,也成为那段暗夜里百姓心中不灭的希望之光,人们只知她是妙手仁心的朱大夫,却不知她药箱里装着的是比药材更珍贵的信仰与黎明。

这不起眼的药箱,因其职业的合理性,成为穿越封锁线、传递核心机密最可靠的“盾牌”。它既是中医药人职业的象征,更是地下斗争智慧的结晶,在无形中为革命事业构筑了一道坚实而灵动的屏障。

03

诊所织网:

地下交通的隐秘枢纽

在抗日战争过程中,中医诊所是地下抗战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一方面,中医诊所人员流动频繁,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,病患及其家属的进出不会引起敌伪过多猜疑;另一方面,医者在民间享有极高的社会信任度,这层天然的道德光环为秘密活动提供了绝佳掩护。正是因兼具“流动性”与“可信性”的特点,情报得以在看似平常的抓药、问诊、出诊中悄然传递。

仲国鋆1922 年生于苏州常熟吴市,自幼聪慧好学、记忆力惊人,在当地素有“小秀才”之称。13岁时,他踏上习医之路,钻研中医,16岁便开起诊所,悬壶济世。1937年11月,日军登陆常熟野猫口,目睹暴行的仲国鋆毅然投笔从戎,加入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。1939年5月,他受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司令任天石的指派,重返吴市老宅开设“国医仲国鋆内外科大方脉”(又称“半半诊所”),以行医为名建立首个地下情报站。此后,新四军以该站为核心,在董浜、徐市等常熟多地构建系统性情报网络。

诊所地处吴市乡金桥村贵金塘畔(今碧溪新区三湾村),依托长江水路优势,仲国鋆常借出诊之名驾船秘密联络。这条交通线承担着苏南新四军与苏北根据地的关键联络任务:苏北人员在此藏枪换装,持《良民证》潜入敌占区;赴苏北者则由此转乘江船。在1939至1945年日寇“清乡”期间,此线始终是常熟地区最机密的红色生命线。

随着任务拓展,仲国鋆起了二十余个化名,以“科发药房”“惠星诊所”等医馆为掩护,潜入苏州、昆山等敌占区。他与地下工作者假扮医护、夫妻等身份,在日伪军警环伺中获取情报,刀锋行走。诊所内更设有隐秘地洞,老宅阴沟石板下暗藏枪支文件。

地下工作险象环生,仲国鋆曾四次被捕。1945年于徐市周泾口执行任务时,他被日伪密探截获,危急中吞下火柴盒内藏的昆山党员名单。落入魔掌后,他遭受吊打、老虎凳、竹签钉指、灌辣椒水等酷刑,仍严守秘密,保全了数十名同志。直至抗战胜利,奄奄一息的他方被党组织营救。

今日,“半半诊所”静隐于金桥村树影农舍间,承载不朽功勋。这座长江畔的红色“微基地”,见证了医者以仁心为盾、以智勇为矛的抗战史诗,更昭示着在民族存亡之际,平凡的诊室亦可成为抵御外侮的烽火台。

意见反馈 ICP备案号:闽ICP备19001005号